上海杨浦:“四道加法题”让党员教育经常化

  近日,中共中央印发了《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。《条例》指出,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。《条例》要求,每个党员,不论职务高低,都必须按照党章要求和《条例》规定,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。各级党委各党组要把抓好党员教育管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,采取有力措施,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,防止形式主义。近年来,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不断探索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,坚持以社区党校为支点,强化党员教育,推进党员教育全覆盖经常化,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,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,牢记初心、不改本色。

  “高校+社校”,配强社区党校师资力量

  为推进党员教育经常化,街道党工委大胆借力驻区高校资源力量,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,共办社区党校,拓展了社区党校师资来源,形成“高校专家+党政领导+一线讲师”组成的社区党校师资力量体系。一是建立专家团队。聘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名骨干教师担任社区党校兼职教师,将高端教育资源嫁接到社区党员身边,为社区党员提供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”“‘两学一做’学习教育”等7大板块18门课程,成为社区党校党员教育的主打品牌。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。将街道党处级以上干部,区“一线工作法”领导纳入社区党校师资库,定期为社区党员讲党课。把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——杨浦区教育学院、上海开放大学等师资力量作为社区党校师资力量的有效补充,做到师资力量共享,党课课程共定,让党员近距离聆听到专家精品党课,使基层党员教育有力度有温度。

  “配餐+点餐”,调好党员教育需求大餐

  为加强党员教育党课输送,街道党工委针对机关、“两新”组织、居民区等不同群体特别是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,在党员教育管理上精准发力,注重针对性、生动性和实效性,把社区党校的课程每年形成“配送清单”,向“两新”党组织、居民区党组织推行统一“配餐”和按需“点餐”送教方式,把党员教育课程送到党员“家门口”。一是采取“集中党课+流动党课”党员教育模式。街道改变传统党课形式,在集中党课的同时,积极探索“流动党课”,采用“诗词党课”“情景党课”等,做到哪里有党员,哪里就有党课,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,形成月月有党课, 党员“充电”忙的学习氛围,党课走进“两新”组织“活力无限”。二是采取“党员自学+交流互学”党员教育模式。街道在党课方式、讲课内容上积极探索创新,力求实效,使社区党课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有吸引力。通过开展“社区党校+两新沙龙”“社区党校+党员分享会”等主题党课形式,让党员在自学中开展自由讨论,各抒已见,提高了党课活力,促进共同进步,有效扩大基层党员教育的参与度和受益面。

  “理论+实践”,增强党员教育质量实效

  近年来,街道党工委在推进“两学一做”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,注重“理论教育+实践传授”的模式,注重“三个结合”,有效提高党员教育效果。一是坚持把社区党校教育与党员实践相结合;二是坚持把社区党校教育与“名书记工作室”相结合;三是坚持把社区党校教育与党员“双报到”工作相结合。在提高学习教育质量上下真功夫,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,切实防止了形式主义。将“网红书记”谢凤妹、孙海燕等的党课搬上社区党校的“大讲堂”,让书记们与党员分享党组织建设、邻里矛盾调解等经验做法和心得感悟。探索推进“榜样行动”,挖掘社区各行业先进典型为社区党员讲党课,以“提升党员素质、讲党员身边事”为重点,在基层开展“人人都是主讲者”活动,发挥先锋引领作用,增强党课活力。鞍山六村、同济新村、公交新村、鞍一(3)等居民区让党员“反客为主”自己讲党课,使每名党员既是聆听者又是主讲者,起到了主动学习、相互学习的良好效果。

  “阵地+教点”,打造党员教育载体平台

  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党校作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,配齐教学设备,配强师资力量。同时将23个居民区党建服务站作为教育延伸点,配备笔记本电脑、投影仪,利用远程教育平台,方便党员就近学习上党课。街道还将精品党课拍摄成视频,通过可视化的呈现、代表性的案例,内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十九大精神、党的基本知识、社会治理创新等内容,增强党课的故事性、趣味性、吸引力,引发社区党员深层次的体验和共鸣,让党员“听得进去、看得明白”,为社区广大党员提供在家门口上党校、听党课的“福利”,将社区党校打造为一个容纳量最大、包容性最强的靵党员教育大平台。同时采取“小巷总理”互换讲台上党课做法,以需求为导向,因需施教,夯实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,推进党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有效提高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,永葆了党员队伍的蓬勃朝气和先锋模范作用。